Filter Bubble:我为什么要拒绝如今的「个性化推荐」
date
Oct 24, 2018
slug
filter_bubble
status
Published
tags
杂文
态度
summary
虚拟的世界,太宽广,以至于不同国家、语言、收入、性格的人在这个世界里,都容易形成各自的信息孤岛。但他却可能不认为他看到的是孤岛,而是他所认为的全世界。
type
Post
小明是一位小镇青年,打过工,现在修车厂工作。工作之余,他总喜欢偷偷刷一会快手,偶尔也会发一段自己的日常。他也爱翻今日头条,看看娱乐圈又有什么新闻,以及搞笑视频。他觉得这样很放松,玩得不亦乐乎。
Jason 在北京的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,压力很大。工作时,耳里的 AirPods 放着网易云音乐 FM 推荐的音乐,最近 FM 觉得他很喜欢日语的 ACG 歌曲。他不喜欢今日头条,有什么热点他都会在知乎和微博看看。而他休息时间的大部分,都沉浸在了抖音里。他对这样的生活说不上喜欢,但也感觉挺好的,
以上故事纯属虚构,如有雷同,纯属巧合。
虚拟的世界,太宽广,以至于不同国家、语言、收入、性格的人在这个世界里,都容易形成各自的信息孤岛。但他却可能不认为他看到的是孤岛,而是他所认为的全世界。
我之所以拒绝如今的「个性化推荐」,是因为不希望算法剥夺我筛选、获取信息的权利。信息须自我来做出判断,而非今日头条们认为的「有价值」或「有趣」。
如今的算法太过粗暴,事实上我并不想每天都去吃一兰拉面,也不是每个人都对娱乐圈感兴趣。虽然「个性化推荐」是趋势,甚至已经是现状,今日头条、抖音如此,Facebook、Google如此, 知乎、豆瓣也不例外。但我们并不该对此现象无动于衷。
Eli Pariser 曾在他的书和 TED 中介绍过“Filter Bubble”这一理论(过滤气泡)。基于你在网络世界中的信息、背景和行为,你在平台眼中可能有无数的特征、标签,从而构建成你独一无二的信息世界,但你可能永远看不到气泡外的世界:真实的,多元的世界。而其可能导致的后果,无非是两种导向,一是一九八四,二是美丽新世界。
我并不是一个技术悲观主义者,我对技术也没有任何的偏见。但就现状而言,所谓的「个性化推荐」并不能让我满意。所以我建议,诸如那些一扫而过的新闻标题,那些重复而愉悦的视频段落,要警惕他们,把你拉入所谓的信息茧房(Information Cocoons)之中。
筛选和获取信息的权利,不能完全地交给算法。
具体就我而言,平时的信息来源于用 RSS 订阅的新闻、国内外的设计和艺术媒体、各类博客。工具主要用 Feedly 管理订阅源,用 Reeder 多端阅读。但这里并不包含书籍类的内容,这是另一个问题。
另外,以前也经常用轻芒阅读,由于订阅源重复较多,最近看的次数渐少,另一个缺点则是订阅源的限制和数量问题。
而这时,又会产生另一个悖论。自己筛选并管理信息,并由此形成的网络世界,也有可能会陷入到另一个信息茧房之中。所以我的方法也仅供参考。
Tip:不要轻信我所说的。